Loading...
除夕:镌刻在岁月里的传承与温情
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宝库里,除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。它不单单是一年的尾声,更是辞旧迎新、阖家欢聚的神圣时刻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,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民俗风情与民族精神。
追溯除夕的悠悠往昔
除夕的源头,可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啦。早在先秦时期,就有了“逐除”仪式。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里记载,新年的前一天,古人会击鼓,那震耳欲聋的鼓声,是为了驱赶可怕的“疫疬之鬼”,这便是除夕的最初模样。到了汉代,除夕慢慢成为一个固定节日。那时候,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,都流行举办大规模的傩戏,人们戴着奇奇怪怪的面具,手舞足蹈,为的就是驱邪祈福,场面别提多热闹了。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,除夕不再只是单纯的驱鬼逐疫,祭祀祖先、阖家团圆这些温暖的元素也融入其中,摇身一变,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大节日。
在古代,除夕还有好多有趣的别称呢。像“岁除”,一听就知道,旧岁到这就结束了,新的一年马上要开启,把除夕新旧交替的关键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;“大除”,强调的是它在一年里除旧迎新的重要意义;还有“大尽”,这和农历的大小月有关,除夕一般在大月的最后一天,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呼。这些别称,从不同角度诉说着除夕在古人心中的分量。
品味除夕的传统习俗
年夜饭:家的味道,团圆的象征
年夜饭,那可是除夕的重头戏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餐桌前,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,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。就拿鱼来说吧,这可是年夜饭的标配,“鱼”和“余”谐音,寓意着“年年有余”,希望日子越过越富足。还有饺子,圆滚滚、胖乎乎的,像极了一个个金元宝,象征着财富和好运滚滚而来。年糕也不能少,吃了年糕,寓意着“年年高”,新的一年事业、生活都能更上一层楼。在一些地方,年夜饭还会有汤圆,白白嫩嫩的汤圆,代表着阖家团圆、幸福美满,一家人团团圆圆的,比啥都强。
贴春联:墨香里的祝福,红纸上的祈愿
贴春联也是除夕必不可少的仪式。春联的前身是桃符,一开始,人们是为了驱邪避灾才用它。传说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超级大的桃树,树下住着神荼、郁垒两位大神,他们专门惩治鬼怪。于是,人们就把二神的形象画在桃木板上,挂在门旁,希望能挡住那些不干净的东西。慢慢地,桃符就变成了现在的春联。人们挥毫泼墨,用吉祥的话语、漂亮的书法,把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都写在了这一张张红纸上。春联的内容五花八门,有歌颂美好生活的,有祈求平安健康的,还有展望未来的。除了春联,门上的福字也很有讲究,有的人家还会故意把福字倒着贴,为啥呢?寓意“福到了”,讨个好彩头。
守岁:彻夜的陪伴,新年的守望
守岁同样是除夕的重要习俗。除夕这一夜,全家老小都不睡觉,围坐在一起,一边嗑着瓜子、吃着糖果,一边唠唠家常,说说过去一年的趣事,聊聊新的一年的打算,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的到来。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,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里就写着“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守岁”。关于守岁的寓意,有两种说法。一种是为了让父母长辈延年益寿,表达子女对长辈的孝顺和祝福;另一种是希望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美美、平平安安。现在,大家守岁的时候,还会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,精彩的节目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,在欢声笑语中,新的一年就悄悄来临了。
聆听除夕的动人传说
年兽的传说:智慧与勇气的赞歌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只凶猛无比的怪兽,叫“年”。这“年”可不得了,每到除夕之夜,就会跑出来伤害人畜、毁坏田园。人们害怕极了,每到除夕之前,就赶紧收拾好细软,拖家带口地逃往深山,躲避“年”的袭击。有一年除夕,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。他告诉村民们,“年”害怕红色、火光和响声。村民们半信半疑,不过还是照着做了,在门上贴上红纸,燃起熊熊篝火,还敲锣打鼓。嘿,你别说,“年”真的被吓跑了!从那以后,每年除夕,贴春联、放鞭炮就成了固定节目,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压岁钱的由来:长辈的关爱,美好的期许
传说中,古代有个叫“祟”的小妖,专门在除夕夜里出来摸熟睡孩子的头,被它摸过的孩子就会生病发烧,甚至变成傻子。有一对夫妻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,除夕之夜,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,让孩子放在枕边玩。孩子玩累了,就把铜钱放在枕头底下睡着了。半夜,“祟”偷偷摸摸地来了,刚要摸孩子的头,突然一道金光从枕头底下射出来,“祟”吓得掉头就跑。原来,这几枚铜钱是神仙变的,专门来保护孩子。后来,人们纷纷效仿,在除夕之夜给孩子发压岁钱,寓意着压祟驱邪,保佑孩子平平安安、健健康康地长大。
除夕,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,承载着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反思,也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憧憬与向往。从古老的岁月中一路走来,历经无数次的岁月更迭,除夕的风俗和民间故事依旧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,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。在现代社会,尽管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除夕所蕴含的团圆、祈福、传承这些精神内涵,始终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。
文/都江青城 编辑/岁月都江堰